一直想寫一本有關中文電腦發展的書,但遲遲未能成事,或者先由這裡開始一鱗半爪吧?

星期五, 11月 19, 2004

兩種萬「碼」奔騰

好了,現在擺在中文電腦面前的有兩大問題(其實不止兩條,其他技術問題日後再談):

第一,要有一套將中文輸入電腦的方法,也就是將中文拆解成一些可用鍵盤輸入的字碼,例如電報碼等。

其次,要在ASCII外,為中文另外編一套電腦內碼,讓中文系統跟從。

在國內,人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個問題,一時各種輸入法五花八門湧現,多不勝數。最後字形輸入法之中,以五筆較為流行。五筆之所以成功,據《中關村》一書記述,皆因四通開發中文文書處理機時,想配一套拼音和一套字形輸入法。曾找過另一套,對方索價太高,找王雲伍時,王卻願意用每部機分成的方法不賣斷,雙方一拍即合。到四通中文機成功,各種輸入法爭相送上門要求加入時,王氏也沒意見,但卻自費找人協助四通宣傳,而示範的輸入法當然就是五筆,於是五筆便建立起「正宗」輸入法的形象。到後來四通想買斷五筆時,五筆已非當初的醜小鴨了。

在台灣,人們率先面對的卻是內碼眾多的問題。有電報碼、公會碼,以及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資料處理中心開發的中文資訊標準碼及中文資訊標準交換碼等。可惜後者編得太混帳了,根本不能用,於是後來五大電腦公司(已無法考證包括那5大)合作,由台灣的資策會牽頭,於1984年推出與行政當局所定相仿但實際可行的一套中文內碼,即大五碼(Big-5),並沿用至今。

另一說是因應當年五大中文套裝軟件─文書處理、資料庫、試算表、通訊、繪圖,使用共通中文內碼而製訂的,同樣1984年究竟有那5大中文軟件,如今亦已不可考了!

同一個中文問題,同樣叫「萬碼奔騰」,在海峽兩岸就有不同意思,日本和韓國就沒這麼頭痛,英美之間也沒這種麻煩,究竟這能否說是分裂民族的悲哀呢?

「是了,日本當時又如何解決日文輸入的問題呢?」

簡單!日本早在文書處理機時代已解決了日文機器輸入的問題,就是用拼音!日本早自唐時由漢子字發展出片假名、平假名,已經學會用拼音處理外來新名詞的一套,明治維新時更大力推廣日文五十音,這可說是島國海洋文明和古土中原大地的分別吧?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