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內碼外傳 ─ 何宜慈是誰?
事實上,台灣的黃大一先生確寫過一本書《中文字碼:萬碼奔騰,一碼當先》,可惜筆者無緣拜讀。當中牽涉到電腦系統中文內碼早期發展的一點人事恩怨,至今在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朱邦復先生所著的《智慧之旅》中,仍有述及。
在個人恩怨之外,事件還牽涉到中文內碼收字的準則問題,這點到香港政府後來要擴編香港字符集之時,又引起類似的爭論。說來話長,分兩篇慢慢說吧。
早說過,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美國人最先應用,因此連中文內碼都是由美國人「逼」出來。美國國會圖書館是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收羅各國出版物,有人說要研究文革史,能找到最多資料的地方不在中國,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60年代美國國會圖書館要電腦化,需要多國語文支援,於是要求各國幫手,當時的盟友中華民國立即弄了一套中文資訊交換碼(Chinese Character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CCCII)出來。
由於那時大型電腦當道,主要用戶像圖書館或其他政府機構等,每每會遇到各種人名及僻字,因此CCCII的編碼取向是無所不包,可以後續不斷發展,一如今天的Unicode那樣。
但這宏大的理想,當面對個人電腦登場時,記憶體和硬碟樣樣矜貴,卻又顯得有點奢求。到80年代初,以何宜慈為首的標準局主計署,便推出另一套國家標準中文交換碼(CNS11643)收了8836字,後來再擴展至一萬三千字。然而,當時台灣戶籍紀錄上的各式中文字總計已近一萬八千個,因此朱邦復大力反對何宜慈,挑出CNS11643的種種問題。
最後CNS11643被束之高閣,另外變生出Big-5。至於朱邦復,因為他支持的CCCII內含簡體字,被指可能與共產黨勾結,在當時黨國一家的氣氛下,他唯有離開台灣。即使後來學佛,朱氏始終放不下這點過去的宿怨,在著作中狠批何宜慈不懂中文編碼,又硬要以行政手段和流言攻擊他。
何宜慈先生是何許人呢?他是台灣有名的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首任局長及資訊工業策進會第三任執行長,回台前先在IBM工作了16年,退休後去了(還是說「回到」才對呢?)美國,曾擔任個北京中關村科學園區的規劃顧問,2003年在美國過世。
總言之,何先生絕非一般小人物,只是今天又有幾多中文電腦圈中人記得曾有一位「何宜慈」。相反,朱先生無財無勢,不過將其中文輸入法開發源碼,至今依然名滿天下。而個人電腦亦已步入Unicode的世代了,個人電腦的歷史又翻過新的一頁。
朱邦復著《智慧之旅》網上版 http://www.cbflabs.com/book/wisdom/html/index.html
網上經典文獻「國內中文字碼之發展」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Chinese/bbs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