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 - 何宜慈還是柯志昇的「錯」?
想不到一拖便超過半年,談香港政府發展香港常用字集的故事前,先補充一點台灣方面的資料。
2004年為紀念台灣資策會(資訊科技策進會)成立25年,台灣天下出版社出了本《資訊夢工場 ─ 資策會數位台灣推手》(洪震宇著),書中對何宜慈和中文電腦早期發展有更詳細的介紹(p.74-81)。
何宜慈是資策會第三任執行長,論實務其實是第二任,專職的則是第一任。他在美國IBM工作17年,之前曾任職波音,Stanford電機博士。1979年回台擔任國科委主任共科學園區籌備處主任,新竹科學園成立後則是首任管理局長。1984年兼任資策會執行長,87年改為專職,91年70歲退休。
書中說何宜慈前任的果芸是軍人出身,負責為資策會奠基立業,事事雷厲風行。何則是「無為而治」,給人「議而不決」的感覺,管理格言是「三平七穩」。
資策會涉入中文電腦問題由1983年果芸在位末年開始,與IBM合作開發IBM 5550 (16 bit)中文電腦,負責的是後來的第四任執行長柯志昇。柯是伊利諾大學電腦博士,當時去日本受訓,參考日文版的IBM 5550,並說由那時開始將電腦中文字由16 x 16點升級到24 x 24點,以切合中文筆劃多的要求,那時的點陣字庫全靠資策會開發。
因為記憶體問題,參考當時台灣教育部公布中文常用字4808、次常用字10000,調查發現大學畢業生正確讀寫中文字約6000,而外國人要讀懂台灣報紙則要懂約2500字彙。最後由柯志昇而非何宜慈決定收13000個中文字,此後便引來各方批評。
至於朱邦復針對的是何宜慈還是柯志昇,由於他提及曾和果芸說過但最後因易人而被推翻,有理由相信成件事即使是柯志昇決定,朱邦復還是會把帳算到何宜慈頭上。
那時資策會還透過中文輸入法比賽,選定了倉頡和注音作為標準,但書中沒說明根據什麼準則挑選。而中文標準交換碼制定時,坊間已有15家廠牌電腦中文內碼,以及文建會全漢字碼和電信局的數據通訊碼,最終當然是Big-5跑出來。
資策會後來又和IBM合資成立宏慧,總經理由何宜慈兼任,承接軟件外判工作,包括之前資策會與IBM的合作,當時是台灣獲利率最高的軟件公司。你說,瓜田李下,何宜慈實在難免被人指指點點。
書中說後來(應是1990年)宏慧與IBM轉投資的前瞻科技合併為宏瞻資訊(IISI),成了資策會和IBM合資,現時執行長正是柯志昇,軟件業的園子真的很小。
前瞻後來衍生了士通資訊和新必優兩家公司。
查Google前者於04年改名緯創軟體(Wistron ITS),屬於緯創集團(Wistron),即宏?衍生出來的OEM集團公司。緯創軟體按網上自述,最先於1992年創立,當時名為Mirrors International Inc.,93年和Microsoft簽約合作軟件漢化,96年再和Apple簽約合作中文化,2002年緯創入股,04年與Enovation Technologies合併,相信那便是士通資訊吧?之後便改成如今的名字Wistron Informa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Corp。
後者新必優中文Symbio,專做軟件外判業務,於94年成立。不論緯軟還是新必優,如今許多開發工作和業務都已擴展到大陸去了。電腦中文化的問題,也由大陸取代台灣成為主要的角色。

